清秀之文 气韵盎然——读散文随笔集《文鉴岁月》|消息

2023-06-03 06:23:55 来源:解放军报

我仔细阅读了涂国之的散文随笔集《文鉴岁月》(北京出版社),觉得它既具深厚的传统文化气韵,又有清新的时代气息,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传统文化气韵体现了作者的人文底蕴,时代气息则说明他能够与时俱进,善于接受新鲜事物。此二者之融合,使他的文章耐人品味,有吸引力。

本书作者涂国之曾在新华社、人民日报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原北京军区等单位工作,是军事宣传战线的一位资深记者和作家。多年来,他虽以从事新闻宣传工作为主业,但在文学创作方面也有不俗的表现,我将其创作概括为:清秀之文,气韵盎然。

读罢《文鉴岁月》,我不禁想到三国时期曹丕的《典论·论文》中所云:“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细读涂国之的散文和随笔,他通篇以畅达而缜密的语言为主,又以“气韵”贯穿其中,叙事以真实挚切的感情润泽文字,兼有精到的细节,形成一种事、理、情、味相融的行文风格。对于此种风格的散文,他驾驭起来可谓娴熟自如,游刃有余。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我本人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先后在津、京两地主编《散文》和《人民日报》的“大地”副刊,接触的主要是散文和随笔类作品。我深认为,曹丕“文以气为主”的“气”,不光指气势,还兼有“气韵、风格”的内涵,是作品中的灵魂与文胆。

以此标准来观察涂国之的散文,不难发现这一要素是充盈的。他出生于四川射洪偏僻山村的清贫农家,自幼发奋读书,1968年参军后,通过组织培养和个人不懈努力,成长为部队的一名优秀新闻人才和基础扎实的作家。这一切都来自一种坚强的信念和不畏艰辛的付出。

我注意到,作者对他所从事工作的热爱可谓达到了刻骨铭心的程度,也由此创作了许多有分量的篇章。他对曾经供职的原63军的深厚感情即是如此。这支经历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的英雄部队曾经取得了惊天地泣鬼神的光辉战绩。作者为此写下了不少浓墨重彩的纪实文章,读来让人深为感慨。该英雄部队在抗美援朝战争的铁原阻击战中打出了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威风,大涨了中国人民的志气,但也付出了巨大牺牲。为文之道,该简处不惜一笔带过,该细处则必须写足写透。对于老部队当年的英雄壮举,涂国之花费的笔墨最多,所举事例有许多是前所未闻未见的,故而读之觉得深刻动人。

涂国之散文随笔还有一个重要特点,即:丰厚而不贫瘠,耐读而意味悠长。这里仅从他写川北历史文化名城阆中之一篇《阆中街头品特色文化》可见一斑。写阆中的散文不胜枚举,有的散文虽然让人知道此城于清朝初年曾为四川临时省会,却未交代来由,涂国之所写的阆中就有释疑解惑之功。原来,在清顺治年间,清军尚未攻取全川,为治理已控地带,尤其是早日开科取士以笼络汉族士子,阆中不仅被安排为临时省会,且在此地开始了川省乡试。同样是纪实散文,为了弄清楚一个掌故,作者肯于“挖一口深井”,从历史文化深处挖掘素材,从而取得了不一样的艺术效果。可见,写好散文也是需要认真的治学精神的。

在《文鉴岁月》中,有一部分文化随笔也是值得重视的。这部分随笔因作者的人文造诣给人以力透纸背之感,其馥郁的人文况味扑面而来。此种功夫非一日一时一蹴而就,我们能从他的《在苦读中升华》等文章中得到答案。在这方面,古今中外成功人士的著述和经历阅历都是他的良师益友和必备教科书。作者的阅读视野甚广,举凡文学、艺术、科技乃至政经诸科均不排拒,凡有可取之处者,必习其所长。此种辩证态度使作者能够博采众长又保持独立思考之智。

涂国之的散文随笔,无论是正面的引导还是侧面的警示,都体现出作者所具有的思想高度、认知深度和敏锐悟性。他的纪实散文或以记叙为主的散文创作中所达到的思想艺术水平,既是成功的实践,也是一种颇具说服力的印证,对于大多数为文者是很有启示意义的。

当然,文无止境,如果说涂国之的散文随笔有何不足之处,我以为,作者如果在已经熟练运用的行文风格基础上更灵动些,譬如说采用更多样化的散文写作方法,就会使文章的行文方式避免单一化。今后可否做些这方面的尝试呢?以涂国之所具备的调遣语言文字能力,我想并不困难。

涂国之是一位有实力、写作状态仍然良好的作家,已经在散文随笔的创作道路上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绩。而且,长年的军旅生活也让他养成了不断进取、精益求精的精神。相信在今后的创作中,他仍可望在散文随笔乃至其他体裁(譬如书中可见的诗词)等方面有新的展现。作为一个仔细读过《文鉴岁月》的读者,我非常看好涂国之的创作,也愿他在《文鉴岁月》的基础上,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石  英)

标签:

Copyright ©  2015-2022 南非快报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沪ICP备2022005074号-13   联系邮箱:58 55 97 3@qq.com